朱建设同学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他说,来国外做研究这段时间发现,美国、加拿大一流学府科研人员的软硬环境都很优越。 学校对教授的约束较少,教授对学生的约束也较少,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创新创业的气氛很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这些对指导中国科研创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虚拟现实技术可用于设计、实验等诸多领域,是近来的一个技术热点。图为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展示的虚拟技术。张朋辉摄 有学者和镜鉴记者表示,之前特别优秀的人才主动回国发展的比较少, 最近几年,国内科研环境改善,对科研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吸引了不少科学家回国发展。此外,中国的科研水平明显提高。有同学表示,几年前,如果有人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简直算得上是“神话”,大家都会特别“膜拜”,但现在,《科学》《自然》等顶级学术期刊出现中国学者的原创研究成果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了。 三盼课堂鼓励积极尝试,而非仅局限于书本 中国留学生柴源2015年来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目前从事3D打印技术领域研究。他告诉镜鉴记者,学习3D打印技术主要是源于自己的“工科梦”, “ 工科生都有发明创造的梦想,3D打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梦想”。 柴源本科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大学期间曾作为交换生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一年。留学期间,一门3D打印课让他对美国高校灵活的教学模式很有感触。“在这门课上,教授讲授的内容不局限于书本,而是鼓励所有学生都自主尝试与课程相关的实验与研究,期末考评纳入学生自主实验的成果综合评价。让我惊讶的是,36个学生,短短一个学期,竟然获得了6项美国国家级科研成果。”柴源认为, 美国高校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激发了每一名学生对科研创新的热情。执着探索的科研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必备素质,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柴源感受最深的是整个社会对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视。每到周末,澳大利亚各个城市的科技馆和博物馆里都挤满了人,大多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 很多展馆都会面向儿童专门设计一些科普互动游戏,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为他们打开科学探索的大门。一些专注于儿童科学教育的企业在澳大利亚也很受欢迎。 “3D打印技术目前是科研前沿领域,澳大利亚现在就有一些专门为孩子提供3D打印科普教育的公司。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儿童时期接受专业科普教育,会让他们从小就产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责任编辑:ad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