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的话?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落幕,但广大海外留学生持续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采访中, 镜鉴发现,希望回国发展的留学生多了,对国内科研环境赞誉声也多了。他们谈到的期盼,在中国已经或正在变为现实。 人民日报记者任彦、张朋辉、鲍捷 一盼当科学家,而非当财务专家 张海龙(右)正与德国同学Audrey在大学实验室里测河口水中磷含量。任彦摄 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张海龙是比利时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环境海洋专业博士一年级留学生,镜鉴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他正在大学实验室里做实验。 他指着实验室的设施对记者说,“ 你看,这是我们专业最好的实验室,可要是比硬件条件,这里根本不如中国一般大学的实验室。”接着他话锋一转说道, 但这里的研究人员却在该领域国际核心期刊发表了很多论文。 原因何在呢?他对记者阐述了他的看法。他说, 这里的科研工作者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致力于完善实验结果。他们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实验看论文,而国内一些科研工作者则将大部分精力耗在了科研以外的事情上,比如追求经费的执行率。目前国内的科研结题重点考察业务完成度和经费率,因此很多科研工作者除了要参加本学科的会议外,还要花不少精力参与财务培训,使得好多科研工作者苦笑着说:“现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把科学家逼为财务专家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明确指出,“ 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张海龙说,习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讲话一语中的,指出了国内当前科研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这对于改变目前科研人员的困扰有着巨大的作用。 比利时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实验室在管理上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也给张海龙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记者说, 这边每个实验室都配有一个专职秘书(系秘),该秘书的主要任务就是帮科研工作者处理日常杂事。这样,科研工作者就可以将全部精力放在业务上,而不用被其它琐事打扰,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因此,虽然比利时假期很多,周末实验楼也从不开门,但其科研水平一直排在全球前列。 二盼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而非窝在实验室 作为全球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北美集中了一批一流的大学,吸引着全球优秀的人才。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读博士三年级的魏晔翔同学,此前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学习。 他接受镜鉴记者采访时说,新科技革命呼之欲出,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进行创新必须拥有优秀的人才,以及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北大很多优秀的同学都来美国留学,原因之一就是被美国优秀大学所吸引。美国的大学在政策方面给科学家和教授更多的自由度,比如硅谷的老师很多都自己创业、开公司,在满足教学与科研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创业能够快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转化为生产力。 “ 国内的创新环境越来越好,我会考虑以后在国内发展。” (责任编辑:adm) |